面对经济新常态,我们应该怎么办?
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,压力和挑战不小,机遇和希望更大。当然,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,绝非易事。对于一些干部来说,老办法不灵了,新办法没学会,“经济新常态下怎么办”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。干事兴业,最怕等待观望,坐失时机,贻误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大计,只有直面思想与行动上的误区,辩证看、务实干,做到落实调控不打折扣、推进改革不讲条件、防控风险不惧担当、改善民生不辱使命,才能在经济新常态下,应对新挑战、新发展。
落实调控不能打折扣
前不久,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普降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。这是央行2008年11月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降准。从去年底以来,两次降息、两次降准、财政赤字规模增加……政策面连连“出拳”。对此,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明确指出,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,加大定向调控力度。
“7%的增速仍是一个奇迹”“质量代替数字”“中国经济从青春期进入青年期”……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,多家国际媒体给出理性评论。一家电视台明确指出,“中国有保持稳定增长的自信”。这份成绩与自信,来自经济运行的新机遇、新亮点,更来自中央宏观调控的新作为,来自各地各部门对调控举措的贯彻落实。
十八大以来的两年多,适应、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调控,展现出不少新的特征:一是强调区间调控,为增长速度与物价水平设定合理范围;二是突出定向调控,无论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、信贷扶持,还是瞄准“三农”的降准、降息,精确制导取代大水漫灌;三是创新思路和方式,预调微调侧重平衡,适度干预但不盲目,必要时则坚定出手。
发展进入新常态,精神须有新状态。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的各项任务,已经一一分解,各部门、各地区皆应守土有责、守土尽责。重点要把握好度。不搞强刺激,但也不能享清福。立足当前,兼顾长远,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,积极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,努力打造新的“发动机”,早日形成新的“混合动力”。其实,把已有的调控措施层层落到实处,就完全可以换来更理想的速度、更优质的效益,压根用不到强刺激。
推进改革不讲条件
让阻碍市场和企业发展的行业潜规则、隐性成本、灰色地带无所遁形,宏观经济就有了微观活力的坚实基础。
“正确把握改革大局,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,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、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、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,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、服务改革大局”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,道出了“经济新常态下怎么办”的正确路径。
面对经济新常态,实现经济转型升级,最得力的工具就是“改革”,最终的出路也在“改革”。从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到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施行,从民营资本进军银行业到国企改革启动试点,从财税体制改革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……全面深化改革踏入关键之年,“最先一公里”不断破题,呈现出全面播种、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。
但部分领域和一些地方的落实进度和推进力度,仍然让市场主体觉得不痛快,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获得感不强。日前,桔子水晶酒店负责人发表公开信,直指政策规定模糊,弹性限度里尽是寻租空间;一些权力明放暗不放,徒增企业的时间和运营成本。有投资者抱怨一些政府部门“叶公好龙”,对民间资本设置“弹簧门”,有些事项明明符合政策和改革方向,但硬是顶着不办。就这样,推进改革的爬坡之路上,横卧着一只只“拦路虎”。
“拦路虎”的背后,有种种复杂的成因。监管跟不上,担心放权会出乱子;制度不完善,忧虑改革风险担不起;改革不同步,计较先改先吃亏……尽管存在客观原因,但硬骨头啃不动,深水区不敢蹚,说白了还是利益的固化、观念的藩篱在作祟。譬如,医改动力不足,背后是医生收入和医院利润的联系切不断;电价改革不顺畅,源自电网企业、发电企业的利益纠缠;城市越发达,户改往往推进越缓慢,是因为户籍背后勾连着大量教育、就业、社保、医疗等福利。
经络壅塞,在于气血不足;改革遇阻,则在于责任之气、担当之血不足。有些政府部门,迷恋审批,不肯跨前一步,造成简政放权的含金量不足;有的国有企业,享用着“垄断经营”的佳肴,抵触混合所有制改革、薪酬制度改革;一些地方在制定实施细则时,或塞私货、搭便车,或选择性落实、象征性执行,“调和”减利削权的改革方案。这是不讲大局、只讲条件的典型表现,致使“断腕”式的简政放权,有些变成了“剪指甲”;“金箍棒”式的改革,有些变成了“绣花针”。
在改革末梢,少数基层干部无心“真改”,生怕权力晒出来多了制约,责任亮出来多了压力;或是手拿改革“手术刀”担心得罪人,搞得不好惹火烧身;又或算计没好处,反而动了自己的奶酪。如此不讲奉献讲困难、不讲责任讲权力,使改革成效大打折扣。
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,改革从来不易,推进受阻也在意料之中。先秦商鞅变法,旧贵族阻挠改革,高呼“利不百不变法,功不十不易器”。发端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,30多年来也时时杂糅着思想激烈碰撞和利益复杂博弈。然则,而后的统一六国、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无不证明改革惟其艰难,才更显勇毅;惟其笃行,才弥足珍贵;惟其磨砺,才始得玉成。
决心是否坚定,关涉改革的成败;落实能否到位,决定蓝图的实现。当前,“大众创业,万众创新”活力迸发,“新五化”带来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,“一带一路”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三大建设迎来良好开局……时和势总体有利。今年4月,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明确了38项改革任务的具体要求。各级干部作为推进改革的“有形之手”,该担的责任担好,该管的领域管严,该给足的支持给足,该落实的政策落地,让阻碍市场和企业发展的行业潜规则、隐性成本、灰色地带无所遁形,宏观经济就有了微观活力的坚实基础。
阅读796